回归基本盘:中国DTC品牌必须重新定义“全球化”

2025年进入下半年,面对持续动荡的国际局势、中美贸易摩擦的深化、欧洲市场通胀压力未解,以及平台红利消退,中国DTC品牌正站在全球化战略的十字路口。

过去“出海即增长”的逻辑不再成立,现在是时候回归基本盘,重新定义“全球化”的意义。

1. 海外市场“利润陷阱”正在显现。

中小品牌的跨境运营正在经历“增收不增利”困局。北美与欧洲物流成本居高不下,第三方平台费用上涨、合规门槛提升(如EPR、VAT、隐私法),导致原本依赖低价快速出货的中国DTC模式陷入利润压缩困局。部分品牌甚至发现,同样的SKU在拼多多Temu上卖3.9美元的利润率,反而比独立站高。2. 海外投放ROI失控,品牌建设陷入真空。

随着Meta、Google广告成本的上涨,以及iOS隐私政策持续发酵,DTC品牌的获客成本普遍飙升20%-40%。许多3C配件类品牌一边缩减广告预算,一边苦于无法建立有效的品牌认知,导致陷入“靠流量活着,没流量就死”的脆弱局面。3. “中国市场新机会”正被重新发现。

AI、低代码工具、大模型电商应用等新技术正在降低中国本土DTC品牌打造私域品牌的门槛。微信小程序+抖音+淘宝店铺组合出新的可控闭环,带来流量和用户行为的数据资产。比起在海外“花钱买数据”,中国本地的用户资产积累显得更具可持续性。

ALLEN INSIGHTS:

战略性“内外分流”,聚焦国内品牌资产积累

  • 将海外市场作为“现金流导出市场”,但不再追加品牌化投资。 可通过Temu等平台回收库存,以清货为主。
  • 将资源向中国本地倾斜,重新建设品牌心智与用户关系。 建议重点投资于微信生态私域、内容电商、AI智能客服等方向。
  • 保留全球布局通道,但采用轻资产策略。 比如与海外分销商、第三方平台建立OEM/ODM合作关系,避免品牌直接投入。

全球化从来不是一场“盲目扩张”,而是一场以“认知和能力”为边界的战略游戏。对于中小型3C DTC品牌来说,现在最需要的是“战略收缩后的品牌重构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