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入韧性:真正决定DTC品牌生死的那条线

做跨境电商这些年,我见过不少品牌起起落落。很多创始人或老板拿着漂亮的ROI数据和增长曲线找我咨询,满以为自己已经打造出了下一个独角兽。但当我问他们一个简单问题时,大部分人都答不上来:”如果明天停掉所有广告,你的生意还能撑多久?”

收入韧性:真正决定DTC品牌生死的那条线

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核心——收入韧性

90%的DTC品牌其实都在做”广告套利“生意

说句不好听的话,除了那些有硬核技术壁垒的产品,大多数快消类跨境DTC品牌压根就不具备真正的投资价值。哪怕你现在是品类第一,也未必能拿到下一轮融资。

为什么?因为投资人越来越聪明了。他们不再只看表面的增长数字,而是深挖你的”收入韧性(Revenue Resilience)“——也就是当外界环境变差时,你的品牌还能不能稳定赚钱。

经济下行、广告成本飙升、平台算法调整…这些冲击一来,那些依赖广告输血的品牌瞬间就现了原形。

什么是真正的”基线营收”?

我在团队推广一个专门的指标叫基线营收(Baseline Revenue)。简单说,就是你把所有付费广告都关掉后,还能从哪里来钱:

  • 老客户主动回购
  • 用户搜索品牌名下单
  • 朋友推荐带来的新客
  • 社交媒体自然传播

这些收入不是广告直接带来的,而是你长期做品牌、做内容、做口碑积累下来的真金白银。

如果广告一停,订单就归零,那你做的其实就是个流量中介,不是品牌。

自然流量的陷阱:数据好看不等于品牌强

很多品牌创始人喜欢给我看SimilarWeb的自然流量数据,觉得这证明了品牌影响力。但实际情况是什么?

这些”自然流量”里有多少是用户看到你的促销广告后,专门搜索品牌名来”薅羊毛”的?答案可能会让你失望。

真正的品牌力驱动的流量,应该是用户因为认可你的产品、价值观、故事而主动关注,而不是被”9.9包邮”吸引过来的。

从ROAS思维转向利润思维

Chubbies的联合创始人Preston Rutherford提出过一个很棒的框架:基线驱动型广告。

核心思路不是不做效果广告,而是调整广告结构:

一部分预算做品牌内容传播

强化”内容种草→互动广告→转化广告“的完整漏斗

重点培养复购习惯,而不是只盯着首购转化

用邮件、短信等自动化系统延长用户价值

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?短期ROI可能会降一点,但长期利润会更健康,抗风险能力更强。

三种营收结构,你的品牌是哪一种?

我们把品牌营收分成三类:

  • 付费营收:广告直接带来的转化
  • 触发营收:通过邮件、短信等自动化系统激活的购买
  • 基线营收:纯粹的品牌驱动收入

健康的DTC品牌,基线营收应该占到总收入的30-50%。如果你的基线营收不到10%,那就要警惕了。

投资人为什么更看重基线营收?

原因很现实:

  • 更高质量的客户:主动搜索你品牌的人,购买意图更强,忠诚度更高。
  • 更高利润空间:这类客户对价格不那么敏感,更容易接受原价,生命周期价值更大。
  • 更强抗风险能力:当广告成本暴涨、数据归因失效时,只有基线营收健康的品牌才能活下来。

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基线营收系统?

基于我们服务过的DTC品牌的经验,这里有个六步实操框架:

第一步:算清楚单位经济模型 搞清楚新客户和老客户分别能赚多少钱,每笔订单的真实利润是多少。

第二步:每天盯紧变动利润

收入减去所有变动成本(广告、运费、手续费等),这个数字比GMV更重要。

第三步:慎用折扣促销 折扣应该是现金流管理工具,不是营销常态。每次打折前先算算长期LTV是否覆盖短期让利。

第四步:分层设置受众策略 认知阶段、考虑阶段、转化阶段要用不同的内容和预算配比,避免广告浪费。

第五步:低成本内容生产

不需要大制作,重点做”真实故事+用户反馈”的UGC内容,成本低转化高。

第六步:建立内容工厂能力 学习欧美本土品牌的内容打法,快速测试各种素材类型。

真正能穿越周期的是什么?

广告能带来短期增长,但真正决定品牌能否穿越周期的,是那些愿意在没有折扣、没有广告推送的情况下,依然为你买单的客户。

DTC的未来不是无限追求投产比,而是如何让品牌在”裸奔”状态下也能活得很好。

这才是投资人真正想看到的商业模式,也是创始人应该追求的长期价值。